中医内科创建于1957年是普陀医院最早的临床科室之一。1985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及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2000年经上海市卫生局评审为首批“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4年起中医内科第一次独立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中医内科以中医心病、脑病、肝病等为特色,以“中医胸痹、中风、眩晕、鼓胀的临床实验及研究”和“颈动脉灌注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塞”为载体提升临床及科研水平,曾获各级科研课题 18项,其中局级以上11项,成果鉴定2项,科技进步奖3项。整体水平处于本市同级医院先进行列。
中医内科现有床位48张,各级医师 1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 4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后1名,博士1名,硕士3 名,普陀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1名,院青年医学人才培养2名,普陀区“十大名医”1名,普陀区拔尖人才1名,普陀区“华佗奖”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设有病区心功能室及颈动脉灌注治疗室。科室现为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及医院重点学科。
诊治疾病
科室以中医心病、脑病、肝病为诊疗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主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肝硬化、肝性脑病、消化道溃疡、胃炎、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上消化道出血、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内科常见病证。
医疗特色
1.中医中药治疗脑梗死:自1968年起,中医内科病区就开展了对“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并与上海市中药二厂,上海市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协作开发灯盏花制剂。1982年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灯盏花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获上海市卫生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与上海市中药二厂,上海市生物制药厂协作研制灯盏花注射液、灯盏花胶囊产品进入市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临床。
2.温振少阴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中医心病的难题,科室研究人员从《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少阴阴寒与《濒湖脉学》中“结脉”、“代脉”、“迟脉”,主心阳不振,心阳虚衰找到共同点,发掘“麻黄附子细辛汤”,研制“复脉灵颗粒”治疗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房阻滞、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经临床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而开展“复脉灵颗粒对病窦房结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复脉灵颗粒的优化工艺及质控标准研究”。1996年通过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评审认为填充中成药领域的空白为国内先进水平。199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独特的自制制剂。
3.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冠心心绞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威胁中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科室研究人员遵循清•王清任《血证论》的瘀证治法。以气虚主论重用黄芪以及灯盏花研制“舒心安口服液”,在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开展“舒心安口服液对心肌梗死灌注心脏、心肌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在医院应用20余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益肾平肝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此项研究为上海市教委、市卫生局科研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可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的治疗不应只局限于控制血压水平,更重要的是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其预防和逆转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长期以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一直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为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在秉承《内》、《难》经旨基础上,博采众长,精究临证,将原发性高血压的本质认识总结为五部分:①病因病机:病因为“风”、“火”、“痰”、“瘀”、“虚”五个要素,病机在于人体气血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②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心脾二脏。③病性: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主。④治则:强调把握燮理阴阳、调摄气血、补虚泻实、升清降浊、标本兼顾。⑤病理变化: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病发展的一个病理阶段。益肾平肝法是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主的病理性质而拟定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常用方法,由此组方而成的益肾平肝方,是经过多年临床总结筛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处方,全方共奏调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熄风和血之功。中药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前期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研究发现:以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在平稳持久控制血压的同时,且可部分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及恢复后尚对靶器官肾损害有预防和逆转作用。
目前尚无既能有效控制血压,又能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损害的十分理想的药物,此项研究,极大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
5.益气通腑开窍法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此项研究为上海市临床肝病中心科研课题,此方面研究获第七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是以一种细微的临床前改变或以隐性形式存在的,多伴有智力功能轻微损伤的早期精神和行为改变。为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潜隐性大,不易被发现,长期以来亚临床肝性脑病一直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预防和逆转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鼓胀”、“郁证”、“神昏”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概其要点病因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加之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黄疸、积聚等其他病证转化而成。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加之情志饮食等因素,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留;肝气失于调畅,气血郁滞;水湿气血停瘀蕴结,日久不化,蕴热化火生痰,毒邪内蕴,痰扰心窍,心神被蒙。提出了包括扶正治疗,肠道治疗,护肝治疗和中枢治疗四个方面的综合治疗。从临床实践对SHE进行再认识,再提高。临床实践证实SHE以正虚(气虚)为本,扶正(益气)结合通腑开窍治标之法,标本兼治,治疗SHE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从实验大鼠肝、脑组织的病理、神经递质、生化、神经电生理以及学习记忆测试等方面对SHE的发生机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血中、脑皮质及海马内AAA的升高,是SH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BCAA仅部分降低,表明BCAA进一步降低,可能是促发临床性肝性脑病(HE)的重要因素,其发病还与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神经元活动、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传递受阻有关。
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SHE,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有机结合,为中医中药防治亚临床肝性脑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6.开拓中药新的给药途径,开展颈动脉灌注治疗脑梗死: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进展,脑梗死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科室研究人员为了提高脑梗死的救治率,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于2000年在上海地区率先开展“颈动脉灌注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课题研究,经临床验证找到了颈动脉灌注红花的安全有效剂量及灌注速度,同时制定了操作常规及护理常规。2004年该课题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被列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诊疗项目”。之后开展了“颈动脉灌注红花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线粒体氧化呼吸的实验研究”,为中药颈动脉灌注术提供客观有效的实验室依据。
科研与教学
自建科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项,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通过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2项,科技进步奖2项。1985年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承办“综合性医院创建中医病区研究班”为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培养一批建科带头人。科室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课题3项,长期作为临床实习基地,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堂教学、临床见习与实习任务,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10日
星期六
5月11日
星期日
5月12日
星期一
5月6日
星期二
5月7日
星期三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